手足口病健康教育

2025-09-11

一、什么是手足口病?

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(主要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)引起的常见儿童传染病。多见于5岁以下婴幼儿,全年均可发病,但夏秋季(4-7月)为高发季节。

二、它是如何传播的?

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传播,具有很强的传染性:

1. 消化道传播(粪-口途径):病毒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排出,污染水源、食物或物品,健康儿童接触后经口感染。

2. 呼吸道传播(飞沫传播):患者通过咳嗽、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传播病毒。

3. 接触传播:直接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、皮肤疱疹液,或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毛巾、玩具、餐具、床品等物品均可造成感染。

重要提示:患儿在发病第一周传染性最强,但病毒可在粪便中存活数周。

三、有哪些症状?

潜伏期:一般为3-7天。

典型症状:

发热:多数患儿突然起病,体温多在38℃左右,可伴有头痛、咳嗽、流涕等感冒症状。

皮疹:发热1-2天后,口腔、手、足、臀部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。

口腔:舌、颊黏膜、硬腭等处出现小疱疹或溃疡,孩子会因疼痛而拒食、流口水。

手足臀:手、足、膝盖、臀部周围出现红色斑丘疹,后转为小疱疹,不痛不痒,通常不结痂、不留疤。

重症警示信号(需立即就医!):

极少数患儿(尤其是3岁以下)可能发展为重症,危及生命。一旦出现以下任何症状,必须立即送往医院:

持续高热:体温大于39℃。

神经系统异常:精神萎靡、嗜睡、烦躁不安、惊跳(易惊吓)、肢体抖动、抽搐、甚至昏迷。

呼吸循环系统异常:呼吸急促、呼吸困难、心率增快、面色苍白、四肢发凉、出冷汗。

呕吐:频繁呕吐,甚至呈喷射状。

四、如何护理?

1. 隔离患儿:立即在家隔离,避免交叉感染,直至所有症状消失后一周(通常需隔离2周)。不要再去幼儿园、学校或公共场所。

2. 口腔护理:保持口腔清洁。可用淡盐水漱口。

3. 饮食护理:

给予清淡、温凉、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,如粥、烂面条、酸奶等。避免辛辣、过咸、过烫、坚硬的食物,以免刺激口腔溃疡。鼓励孩子多喝凉开水,以补充水分和降温。

4. 皮肤护理:保持皮肤清洁,穿宽松、柔软的棉质衣物。剪短患儿指甲,防止抓破疱疹。 臀部有皮疹的宝宝,要及时清理大小便,保持臀部的清洁干燥。

五、如何预防?

预防手足口病,牢记“十五字方针” :勤洗手、吃熟食、喝开水、勤通风、晒太阳。

手足口病可防可治,不必过度恐慌。家长和老师需要做的是:掌握知识、识别重症、做好护理、严格预防。

供稿|儿科

编辑|刘莉

初审|颜欢喜

终审|储慧明

主办|中煤矿建总医院医疗品牌部新媒体组

声明|本文仅用于公益科普及医院新闻发布,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。文章中所提及内容均不构成诊疗建议,也不能代表医院的检查和治疗方案,所有内容仅供大家交流参考。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会立即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。

分享